看完這篇文章後呢,我也不曉得有沒有理解錯誤捏,
反正我覺得很有感覺拉~
尤其是受訪的媽媽說出"I'm here,but I'm there"這句話時,
我的眼淚都快飆出來了拉,
天阿,這就是母性的光輝嘛?
(沒有要加深母性應該要照顧的角色,純粹就文章的感覺而言)
遠在他鄉工作,心中所繫的依然是家鄉中的小孩,
即便透過各種管道,也要與小孩保持聯繫,
好感動喔!!!!
其實這個場景我們並不陌生,
因為在身邊週遭有許多外籍勞工存在於我們社會之中,
而我們社會中的外勞呢,也跟文中的一樣,
遭受到歧視,
嗯,真的很有趣
歧視存在於每個社會當中,只是以不同的形式呈現
透過跨國的勞務分工,結果造成低度發展國家前往已開發國家從事家務工作,
最後的結果就是這些移工在當地國遭受歧視,
嗯,這也很有趣,
家務勞動的低薪究竟是因為從事的人是來自低生產力的國家,所以低薪;
還是因為家務勞動原本就不被賦予太多的價值,所以由那些人來從事,最後低薪?
我想可能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
但是如果要改變家務勞動的低薪,要從哪一步做起呢?
我想可能還是要從改變家務勞動的價值做起,
先讓社會承認家務勞動的生產價值,
如此一來,即便是移工從事家務勞動,我想其薪資應該會有所改善吧!
另外,我想說說關於"歧視"的問題,
其實有一幕場景深深地烙印在我心中,
就是在上一堂課的時候,老師分享他在另外一堂課的情況,
大意是僑生在課堂上報告,
老師發現他們是僑生後,就回想起他在攻讀博士學位時的情況
其實僑生在我們所熟悉的環境裡,依然是感到陌生的,
然而我們卻沒有替他們著想,
就像當僑生上台報告時,我們之中有些人總是會學他們的口音講出話來,
接著有的人就會笑,有的人就一直模仿,
相同的情況假設搬到美國,
我們在美國說著很不流利的英文,如果台下的同學也如此對待我們時,
我們的感受是如何呢?
其實她講完之後,我一直在想這個問題,
覺得這真的是一個很棒的思考點捏,因為我從來沒這樣想過
我們總是把僑生視為理所當然的台灣人,
往往忽略了國語對他們來說是一個陌生的語言,
看到這邊,你一定在想,這跟歧視有啥關聯?
有的,
我們總是瞧不起東南亞國家來的移工,
看到泰國人就覺得他有犯罪之虞,看到越南人就覺得他們有"餘毒"?
看到東南亞來的人,社會上總是先入為主的認為他們是次等的,
ok,我們不可否認社會上的確存在這樣具有種族歧視的想法
現在換個場景,
是不是也經常聽到常常出國的人抱怨外國的人對台灣人不友善呢?
我們總是抱怨外國人歧視東方人,
或者說認為台灣人環境很髒亂等等,
當我們抱怨這樣的說法時,再對照我們對於東南亞國家人民的看法,
其實是很諷刺的!
如果我們對於發展程度比我們低落的國家有這般的想法時,
我們又怎能強求西方"先進"國家對我們友善呢?
說到這邊,其實已經有點脫離了這篇文章的本意
不過這是我長久來很想要說的話,
只是藉此機會說出罷了
最後,還是想回到這篇文章的內容
文中提到即便這些移工媽媽將家鄉的小孩交給最親近的親戚照顧,
依然會感到不放心
嗯,爲什麼我會特別提出這段呢?
因為今天在討論報告時,提到家庭照顧的優點,
大家認為其中便有一項"在家庭接受照顧,照顧者較容易放心"的優點,
我想我們所認為的這點便跟文中提及的類似,
就是說,這些照顧者往往還是認為第一優先是自己照顧,
因此即便是將小孩托付重要第三人照顧還是會感到不放心!
好像大部分的照顧者還是希望將被照顧者留在身邊接受照顧,即便他們負擔很重?
這或許又要回到照顧意義本質的討論吧,
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大部分的照顧者都是降認為的,
嗯,有待觀察~
- Apr 19 Wed 2006 00:27
I'm here,but I'm there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
留言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