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言一:
上星期去東海聽一個老外演講,因為他是什麼麥當勞化的作者,自然以麥當勞為例子論述全球化相關的內容
其中他提到,之所以以麥當勞為例子焦點並非擺在銷售什麼食物,(例如什麼堡阿)而是其企業組織形式
在提到麥當勞的食物舉例時,有不少人發出笑聲
起先我覺得可能是我的英文不好,所以不懂他的幽默;
所以將他的句子輸入大腦的翻譯系統進行翻譯,卻依然得出不好笑的結果

前言二:
上星期四王德睦老師在上社會計量的時候,也是提起一段話,
然後有一些同學同樣發出笑聲,但我依然覺得不好笑
於是我就轉頭問小雅:這好笑嘛?沒想到她說:我覺得很好笑押!!

因為大家這兩次的會心一笑,使我開始思考:究竟是什麼原因使我與別人的笑點距離開始產生變化?

經過這幾天的沉澱,我得出答案了
答案的靈感與林怡婷的一段話有關,
前天與舒芸老師她們去大吃吃飯,
後來林怡婷說:有時去大吃吃飯的目的在於走橋的那一段路,不然不知道何時才能動一動?
加上今天和林怡婷及明金生去學校的餐廳吃飯,
林怡婷說他想在餐廳用餐的原因是我們每天都盯著螢幕,所以要找個時間休息才不會一直盯著螢幕

這兩段看似無交集的對話,其實相互透露一個訊息:研究生的生活是很無趣的
每天看著上課的paper,做做助理的工作,一天就這樣過去了
就是這樣的無趣導致一點點小小的有趣便顯得格外珍貴

沒錯!!
發生前言一二的情況之時,我之所以感到不好笑,一定是因為我的生活還不夠無趣,
代表著我還不夠認真唸書,所以我的笑點還算高,
難道,難道,難道...
低笑點就跟不說真話一樣,會隨著年紀的增長而出現嘛?這就是人生的必經過程嘛?

Oh~~~no!!!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iamspp 的頭像
iamspp

yo 你好 我是SPP

iamsp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