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二天的議程時間安排跟第一天差不多,同樣也是10點開始
我發覺我真的養成早起的習慣了,
以前回家的時候一定都會睡到12點多才起床,
但是這次回去睡到7點多就會自己爬起來了,真是不錯~

第一場是勞工福利及保險政策,主講人是辛炳隆,同樣是台大國發所的教授
他提及因為全球化所形成一個弔詭的現象:全球化造成福利需求的上升,
但國家卻因財政困難使得提供福利的能力下降
這應該是近年福利改革的關鍵原因,如果國家的財政能力與整體環境仍然像之前那般充沛景氣,
那麼即使福利需求再怎麼上升,應該都不至於到今天的情況
而也正是因為這弔詭的現象使得全球化的討論方興未艾
因為主題是勞工福利,所以除了勞工保險外還有提到職工福利金條例與一些企業福利,
不過就像前以場那樣,學者提出一些批評,官方代表則是急於回應,
有點變成政令宣導與解釋了,
除此之外,還學到了內生成長理論,不過這還是供給面的說法
我發覺最近的很多討論都著重在供給面,例如暑假的青年人力資源運用研討會吧?!
還有最近的勞動市場政策改革,皆強調供給面的重要,也就是說,
要我們先想想,自己憑什麼能力讓企業僱用?
當然這樣的說法也沒有錯,只是太過於強調供給面,而忽略需求面也應該注意相關法規的保障,
這樣對供給面的我們不太公平

第二場主講人是李誠,題目很有趣,
是在論述工時與所得的關係,最後他發現台灣目前是富閒窮忙的社會
也就是有錢人他們的工時反而較少,而窮人的工時較長
這將導致一種惡性循環,特別是人力資本投資方面
因為有錢人的人力資本原本就較高,如果他們的工時又較短,那麼將有較多時間再度投資自我的人力資本;
相反地,窮人的人力資本原本就較低,如需工作較長時段,將對自我的人力資本投資相當不利,
因此形成人力資本投資的惡性循環
雖然他有許多指標與推論結果引起諸多討論,但光就題目而言,我覺得是挺新鮮的
其中有一個數據實在令我感到驚訝,就是收入前90%的人他們的時薪居然有800多,是最低的人的10倍之多,
挖~真是差很多!!

第三場是李建鴻主講,題目是從彈性安全論述台灣未來就業安全的發展
我覺得這個題目非常有趣押,而且內文也不差,
不知道為什麼大家都不感興趣?
為什麼大家總是認為彈性不好呢?因為彈性總跟不安全連結在一起
不僅工資較低,連其他福利給付也較差,更沒有在工會的保障範圍之內
所以彈性=不安全
那麼如果彈性又安全,是不是彈性就可令人接受呢?
我想對大多數人來說答案應該是肯定的,如果就業趨勢非得往彈性那端走,
那麼彈性安全是必須的,最怕的即是不安全又不彈性,就是double bind,
他以彈性與安全為光譜兩端分析過去幾年台灣的勞動市場政策,
發現近年台灣的勞動政策似乎是以安全為主軸,那麼假設按到,
是不是台灣應該逐漸朝向彈性方向發展呢?
其實他沒有說出一個明確的答案,只是看法跟我之前說的類似
就是如果我們把焦點放在彈性化上,是對的嘛?我們的法律有足夠的權力規範雇主迫使他們按照法令走嘛?
顯然是不行,所以台灣呈現一種高度勞動保護,卻又高度不安全的矛盾
不安全來自雇主的不守法,這點可以從勞資爭議性質中權利事項數目遠大於調整事項看出,
代表企業並沒有依法行政,漠視法律的存在
那麼我們又怎能期待政府制定的法律能夠保護我們呢?
在強調彈性化的同時,仍須注意安全的問題
是未來努力的目標!!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iamspp 的頭像
iamspp

yo 你好 我是SPP

iamsp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